
根据历史记载,吴国最初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牛股远期策略,其都城位置经历了多次变迁。在建国初期,吴国的都城设在梅里(今江苏无锡梅村一带),后来迁至现今的苏州。无论都城位于何处,吴国始终与以绍兴为都城的越国接壤。按照常理,两个相邻的政权之间应该会频繁发生领土争端和军事冲突,但令人费解的是,在吴王阖闾之前的五百多年间,史书上竟然没有关于吴越战争的任何记载。这一现象引发了历史学界的广泛讨论:究竟是史料记载存在缺失,还是背后另有隐情?
上世纪50年代,江苏镇江出土的一件西周青铜器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。1954年,镇江大港镇烟墩山的农民在耕作时意外发现了周康王时期的西周俎(宜)侯夨簋,这件珍贵文物上的120余字铭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吴国早期历史的认知。铭文显示,吴国最初的首都既不在梅村也不在苏州,而很可能位于江苏北部地区。这一发现表明,吴国是通过逐步向南扩张,直到阖闾时期才与越国接壤,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吴越战争直到那时才频繁爆发。
这件青铜器铭文的主要内容为:惟四月辰在丁未,王省武王、成王伐商图,遂省东国图。王卜于俎,入土南卿(乡)。王令虞侯矢曰:迁?侯於俎,锡(通赐).......锡在俎王人十又七姓......俎侯大扬王休,作虞公父丁尊。其中,俎字的解释存在学术争议,有学者认为应解读为宜(甲骨文字形像砧板上放着两块肉,本义为菜肴或祭名),也有学者坚持俎的本义(指切肉砧板或盛放祭品的器物)。由于这两个字在形态上颇为相似,导致现代学者在解读时产生了分歧。
展开剩余80%关于铭文的几个关键点值得深入探讨:
首先,虞侯的身份问题。铭文记载周康王将虞侯矢从虞地改封到俎地,后来俎侯为纪念虞公父丁铸造了这件青铜器。那么虞公究竟是谁?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中虢国大夫宫子奇提到:大伯、虞仲,大王之昭也。大伯不从,是以不用;《逸周书》也记载:王烈祖自太王、太伯、王季、虞公、文王、邑考。这些记载表明,周文王的两位伯父分别是虞仲(或称虞公)和泰伯(或称太伯)。因此,西周俎侯夨簋中的虞公应该是虞仲的后代。
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的泰伯奔吴说。实际上,泰伯最初到达的可能是虞地,由于他没有子嗣,其弟仲雍继承了虞公的称号。到周康王时期,又将虞公的后人改封到俎地。从《逸周书》对泰伯、仲雍的不同称呼来看,泰伯最初到达的应该不是虞地,否则他应该被称为虞公。更可能的情况是:泰伯最初到达一个小地方,随着周人势力壮大,在泰伯去世后,仲雍被改封到虞地,因此泰伯被称为太伯,而仲雍则被称为虞公。
从虞字的演变来看,虽然不能简单断定虞通吴,但这两个字确实存在某种联系。不知何故,俎国或虞国最终演变成了吴国。
其次,铭文中王省武王、成王伐商图,遂省东国图的记载也值得关注。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都证实,周成王时期确实发生过周公东征商奄的军事行动,商奄位于今天的山东曲阜一带。原本在河南的鲁国后来被加封商奄地区,并将都城迁至曲阜。但历史资料显示,周公东征到商奄后就停止了,没有继续向东或向江苏方向进军。也就是说,商奄应该是周初东征的最远点。
《竹书纪年》记载:穆王十三年,徐戎侵洛,说明周穆王时期,位于宿迁、徐州一带的徐戎(属于淮夷)势力强大到可以威胁成周洛阳。这反证了周初可能并未完全征服徐戎地区。因此,周康王时期的实际控制范围,向东虽然可达大海,但向南应该止步于徐戎地区。周康王分封的俎侯或宜侯,理应位于周朝实际控制区域的边缘,而不太可能将其分封到遥远的长江下游。将诸侯分封到孤立无援的远方,无异于让其送死,这也不符合周康王对俎侯的高规格礼遇。
第三点是锡在俎王人十又七姓的记载。这里的在俎王人可能指新居于俎的姬姓王人或旧居于俎的殷商王人。结合前面的锡(赏赐)来看,更可能是指殷商王人。周初分封时,经常将殷商遗民赐给新封诸侯,如将殷商遗民分别封赐给卫国和鲁国,并告诫他们要启以商政,疆以周索,即尊重当地习俗,不强求改变。这与西方文明的同化政策形成鲜明对比。
周康王将商朝王人的十七个姓氏赐给虞侯。但问题是,哪里会有如此多的商朝王人?可能是商奄一带,也可能是镇江地区,或是无锡苏州?最合理的解释是商奄地区,即周公东征商奄时俘虏的大量商朝王族,周康王将其中部分赐给了虞侯。
综上所述,不能仅因西周俎侯夨簋在镇江出土,就断定周康王将虞侯分封于此。青铜器可能因各种原因被迁移,从铭文内容看,周康王更可能将虞侯分封在鲁南或苏北的俎地,这里应该是周朝吴国最初的首都,目的之一可能是加强对强大的徐戎的防御。
那么,俎地具体在何处?《左传·襄公十年》记载:十年春,会于柤(古同俎),会吴子寿梦也,即晋侯、宋公等多国诸侯与吴王寿梦在柤地会盟;《左传·哀公六年》也记载,吴王夫差北上争霸时,鲁国大夫叔还与夫差会吴于柤。经学者考证,柤地大致位于宿迁、徐州或安徽东北部一带,有学者更具体地认为在徐州邳州县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两次会盟都以吴国为主角,因此柤地很可能属于吴国领土,这也解释了后来夫差北上争霸时能够长驱直入的原因。
由于吴国位于西周控制区域的东南前沿,其北部和中原地区有包括鲁国在内的众多姬姓诸侯,再往北是齐国,西部则是楚国,因此吴国只能选择向南扩张。可以说,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激烈争斗,也促使吴国向相对安全的南方发展。
吴国向南扩张时遇到的主要对手是位于扬州的邗国。传统观点认为吴国是北上灭邗,但实际上是南下征服。由于吴王寿梦自称为邗王,吴国可能一度改称邗国,这说明吴王寿梦时期可能已经灭掉邗国,并以扬州一带为都城。史书明确记载,阖闾使子胥筑阖闾城都(定都苏州)。从俎地到苏州距离遥远,吴国要扩张到苏州,必然需要多次迁都,以便就近指挥军队。如果都城一直在俎地,而前线军队打到无锡或苏州,这在军事指挥上是难以想象的。
因此,吴国从北向南发展的过程中,至少经历了四次迁都:俎地、扬州、无锡梅里、苏州。由此可知,吴越战争始于阖闾时期,并非因为史料缺失,也不是因为之前双方保持了500年的和平,而是因为直到阖闾时期吴国才与越国接壤。最终,吴国在吴越争霸中失败,夫差身死国灭。但这里仍有许多疑问:疆域不小的吴国为何一战失败就灭亡?与吴国有深仇大恨的楚国在吴国灭亡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?
近代以来,一些学者质疑姬姓吴国的说法,认为这是吴国为融入华夏谱系而编造的谎言。但通过西周俎侯夨簋的发现,可以确认吴国确实是姬姓诸侯。尽管史书记载可能存在遗漏和误导(如泰伯奔吴的说法就有误导之嫌),但春秋时期包括孔子在内的学者都未质疑吴国的出身,这本身就说明了吴国身份的可信度。对待中国历史,我们应当保持信心,不要轻易否定传统记载。
发布于:天津市冠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